網誌封存

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

其實念「大自在王佛」就等同念了十方諸佛菩薩的名號,一聲「大自在王佛」聖號十方諸佛菩薩同時感應

大自在王佛

神尊類別︰ 密宗
大自在王佛 介紹: 大自在王佛為眾生佛性之本元,諸佛法身之總理體,統物理界精神界之一如,法界萬有皆由之變易生化而然,其身心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之十大一如,與法界同一理量。 有緣之人如以真心相應念大自在王佛一聲聖號,其功德等於以無量劫之時間念法界無量佛之聖號相等。
根據《華嚴經‧如來現相品》所載:「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彌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可以知道宇宙中充滿無數無量的諸佛菩薩,隨眾生的因緣而應化顯現。如果以燈,來譬喻諸佛菩薩的法身,則法界即充滿無數無量的明燈,每一盞燈,燈燈互具、互映、互攝、互融,交織成一片金色莊嚴的佛性海,而這片諸佛智慧之光所匯聚成的燈海,就是諸佛法身之總體,稱為「大自在王佛」。
既然祂是法性的總體,無量佛的法身,也可以說每一尊佛都是源自於這個法性體。舉例來說,無數無量的佛菩薩,如同大海裡的每一滴水,這滴水稱為「釋迦牟尼佛」,那滴水稱為「阿彌陀佛」,另一滴水稱為「觀世音菩薩」,每一滴水彼此互融,無法分割。雖然獨立來看每一尊佛名號不同,但是其法性體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因此,《華嚴經》才會特別提到:「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正是這個道理。
尊稱釋迦牟尼佛時一般會加上「本師」兩字,為何尊稱大自在王佛聖號亦稱「本師」呢?因為,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界應化傳下佛法,尊為娑婆世界之師,故稱「本師」,指的是應化身佛--釋迦牟尼佛。而大自在王佛是諸佛法身之總體,乃是法界諸佛之師,故亦尊稱「本師」,指的是法身佛--大自在王佛。所以,從法性的觀念,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大自在王佛的應化身,而大自在王佛則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明白的告訴世人「眾生皆有佛性」,大自在王佛就是我們佛性的來處。如果我們是一個電子,祂就是總磁場;如果我們是一滴水,祂就是大海。我們的佛性這一滴水証道時,仍舊要歸到那法性大海裡去,那就是「一合相」,就是法身佛,佛佛平等,証到那時候,心佛眾生等無二別,這就是無量陀羅尼總持門的總持門。
大自在如來名號在《華嚴經‧佛國品》裡面有提到,在《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裡也有提到大自在王如來名號,特別是在中國禪宗達摩祖師於《達摩血脈論》裡談的最完整,把大自在王佛就是法性、佛性理體的觀念說得更加清楚。
「…唯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可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達摩血脈論》
摩訶毗盧遮那佛是梵音,“摩訶”譯其意是大;“毗盧遮那”譯其義是自在王,如太陽遍照。所以是大自在王佛,代表諸佛的法身佛。(日本人將摩訶毗盧遮那佛翻譯成大日如來)。由華嚴經中釋迦牟尼佛就明白告訴我們,摩訶毗盧遮那佛是法界中的第一尊佛,是原始佛,是宇宙一切修行都是由他而來的。
一切佛之自性法身,不假他修,而本性具足萬法,與法界同理同量。藉由持誦此真言修行,能將自身本自具足的潛能迅速激發顯現。
大自在王佛 聖號: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大自在王佛 大救難咒:他翅吒吒拉。他翅魯樓麗。摩訶魯樓麗。阿拉摩拉。多拉。梭哈。
什麼是「三昧」呢?就是使心不散亂,遠離種種邪念,把心定於一處,達到正定稱之。藉由念佛、打坐、參禪,降低自我的執著,放下種種的煩惱,慢慢身心安定,最後真正進入清靜,達到戒定慧具足的境界。
念佛是學佛最基本的入門功課,修持若得法亦可証道。因此,真正瞭解念佛的意義與目的,並且落實於實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理不明,可就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中國儒家的思想∣定靜安慮得,由定而得;同樣的念佛即是為了由定生慧,因此,念佛需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身心不斷和協,融合於一,最後終於妄念漸息,甚至於一句佛號也念不出來,達於定境。
為什麼要念「大自在王佛」呢?其實念「大自在王佛」就等同念了十方諸佛菩薩的名號,一聲「大自在王佛」聖號十方諸佛菩薩同時感應。念大自在王佛就如同念我們的自性佛,修行唯有先感應我們內在的佛,才能感應外在的佛,打開心內的門就能打開外在的門,內外是一如的,而大自在王佛就是這把能進入宇宙本體的鑰匙。這也就是為什麼念這個佛號,感應特別快的原因。學佛不難,只要好好老實念佛,將念頭由萬念紛飛,轉為佛號這一念,慢慢的連這一念也清淨了,就能進入實相念佛,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修習孔雀明王神咒除去一切毒害,平息一切災難怖畏,諸病消除,避免非時而死,得以日夜吉祥,益壽延年

神尊類別︰ 密宗
孔雀明王介紹:  孔雀明王菩薩,梵語音譯作「摩訶摩瑜利羅闍」,又稱「佛母大孔雀明王」,簡稱「孔雀明王」。
  佛母形像莊嚴,現慈悲相。依「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所記載:
  「於內院中心,畫八葉蓮華,於蓮華胎上,畫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頭冠瓔珞,耳璫臂釧,種種莊嚴,乘金色孔雀王,結跏坐白蓮華上,或青蓮華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華,第二手持俱緣果子;左邊第一手當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執三枝五莖孔雀尾。」
  孔雀食一切毒蟲以維生,佛母以孔雀為座騎,象徵斷盡一切煩惱惡毒;四種持物中,開敷蓮華象徵敬愛,俱緣果子表示調伏,吉祥果代表增益,孔雀尾有息災之意;白蓮座表示慈悲攝取之本誓,青蓮座則象徵降伏。
  又有二臂之孔雀王,秘藏記末曰:「孔雀王母菩薩,左手持開蓮,右手持孔雀羽。」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中如是記載:  「時有一苾芻名曰莎底,出家未久新受近圓,學毗奈耶教為眾破薪營澡浴事。有大黑蛇從朽木孔出,螫彼苾芻右足拇指,毒氣遍身悶絕於地,口中吐沫兩目翻上。爾時,具壽阿難陀見彼苾芻,為毒所中極受苦痛,疾往佛所禮雙足已。而白佛言:『世尊!莎底苾芻為毒所中,受大苦惱。具如上說。如來大悲雲何救護?』作是語已,爾時佛告阿難陀:『我有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羅尼,有大威力,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攝受覆育一切有情,獲得安樂。汝持我此佛母明王陀羅尼,為莎底苾芻而作救護,為結地界結方隅界,令得安隱,所有苦惱皆得消除。』」修習孔雀明王神咒除去一切毒害,平息一切災難怖畏,諸病消除,避免非時而死,得以日夜吉祥,益壽延年。
孔雀明王的法門,對於護國息災、祈雨、除病、延壽、安產等世間利益、都極有效驗,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以此尊作為出世間的修行依怙,使我們能圓滿智慧、慈悲的菩提,速成無上的佛果。
孔雀明王最究竟的密義:【應是我們清淨的自性。即是孔雀明王自身。】我們清淨的自性,能夠怯除我們心念中的貪、瞋、癡、慢、疑等各種毒害,使我們心念完全清淨,讓我們的智慧慈悲菩提圓滿,具足一切敬愛、調伏、增益、息災的妙用。也能廣大圓成,幫助所有眾生圓滿願望,得到幸福光明,並證得無上的佛果。
如果能夠如此體會孔雀明王的密義,並發掘內在我們清淨自性的孔雀明王,則我們不只能夠得到孔雀明王的慈悲護持,使我們的家庭、事業,如意圓滿,而最光明無上的吉祥勝果,也會迅疾的獲得了。


佛母大孔雀明王心咒: 嗡。摩玉利。吉拉帝。梭哈。
 

招福天鉤祈願文(誠誦此文108遍,定現發財吉兆)轉

 
招福天鉤祈願文
(具信者可誦,得受傳承則加持更為圓滿)
此儀軌為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以前有翻譯為《召聖財妙鉤儀軌》或《招天財之妙鉤》者。 此次佐欽堪布丹熷紮拉重新翻譯了一下,秉持一直以來的忠實原文的風格。
佐欽堪布丹熷紮拉說如能誠心誠意、發菩提心按照此儀軌念誦一百零八遍的話,一定能夠現前發財的吉兆。 (注:有說需一次念滿108遍,自行把握)
這個儀軌也是喇榮五明佛學院每年的地藏法會的主修法之一
推薦念誦儀軌:
嗡桑巴 Ra 桑巴 Ra ,波瑪納薩 Ra ,瑪哈臧巴 巴吽帕 所哈。 (三遍)
此咒摘于《喇榮課誦集》,其功德能使念誦增上一千萬倍。 (此咒大家都可念誦,念誦經咒前加念三遍,非常殊勝。 注音::ong/ Ra:按拼音規則拼成 或者 把日和阿拼成一個音/臧:zang/ 吽:hong/帕的:二合,的為輕音)

皈依、發心頌(3遍)
佛法賢聖眾,菩提間皈依,為廣成二利,發起菩提心
招福天鉤 祈願文
麥彭仁波切 作

祥瑞星象今吉日,莊嚴陳設招福物,行持勾招福祿業,
諸尊怙主祈垂念,以三寶之諦實及,三根護法加持故,
尊貴之福此勾招,偉大之福此勾招,興旺之福此勾招,
威德之福此勾招,富裕之福此勾招,權勢之福此勾招,
智者之福此勾招,淨戒之福此勾招,成就之福此勾招,
安樂之福此勾招,幸福之福此勾招,賢善之福此勾招,
勇士之福此勾招,美貌之福此勾招,和睦之福此勾招,
遍勝諸方福勾招,意樂成就福勾招,所欲增上福勾招,
長壽無病福勾招,聲譽權勢福勾招,祥瑞吉兆福勾招,
上至山巔福勾招,下至海底福勾招,囊括四方福勾招,
天福雲般浩蕩來,龍福海般沸湧來,人福羂索搖擺來,
太陽一般飛旋來,月亮一般瑩亮來,繁星一般閃閃來,
如霧一般茫茫來,江河一般滾滾來,甘霖一般漫漫來,
科耶科耶福勾招,喝耶喝耶福積聚,喝蠟喝丹福堅住,
財之大海沸盈盈,福之羂索旋繞繞,吉祥之霧濃又濃,
此財不得逃山處,此福不得漏門外,此妙不得瀉他處,
圈中福興牲畜滿,倉廩福興糧食滿,家中福興人丁滿,
滋身美食如海聚,洪福之財如山堆,莊嚴衣裝連雨降,
諸尊祥瑞恒時住,幻庫廣大如虛空,無盡妙財悉地賜,
囊括十方虛空際,財福精華皆攝集,融入我及所修依,
不倒勝幢般堅固,不壞金剛般恒常,不變卐字般常轉,
願如日月般明亮,願如遼��般浩蕩,願如妙果般豐稔,
隨心所願圓滿之,財及福德悉地增,如意寶及如意樹,
及與善妙寶瓶般,所欲任運成就之,吉祥如意賜于此。
此句七十二,若念一百八,即刻福及財,勾招吉兆現。 繞才火猴年五月十二日,無死勝修洲,文殊喜金剛(麥彭仁波切),意海所生寶。 薩瑪雅,嘉,額特。
佐欽堪布丹熷紮拉譯。
補闕咒( 7 以彌補念誦過程中的種種錯漏或者念誦3遍金剛薩埵百字明補闕)
嗡德熱德熱匝雅莫肯索哈
回向(觀想諸佛菩薩如何回向,我也如何作回向,以此共修善根為主的一切功德回向一切眾生迅速成就無上菩提。 如果時間充足,可念誦普賢行願品頌詞部分作回向;否則就念以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八句)
普賢行願品頌詞(帶音訊)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以上為普回向,以下可默禱,個別回向)

成就所願誓言 (一遍)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 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成就所願咒(一遍或三遍均可)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
以下僅供參考:
儀軌中「祥瑞星象今吉日,莊嚴陳設招福物」:吉祥日念誦是最好的,當然,平時也可以念誦;念誦前精心陳設吉祥物品,諸如寶石等。
卐:讀作「萬」

可除百萬億億劫阿僧祇數生死之罪的佛經法門

大正藏 第 09 冊 No. 0277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No. 277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宋元嘉年曇無蜜多於楊州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毗舍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 告諸比丘。 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 尊者阿難。 即從座起。 整衣服叉手合掌。 繞佛三匝為佛作禮。 胡跪合掌諦觀。 如來目不暫舍。 長老摩訶迦葉。 彌勒菩薩摩訶薩。 亦從座起。 合掌作禮瞻仰尊顏。 時三大士異口同音。 而白佛言。 世尊。 如來滅後。 雲何眾生起菩薩心。 修行大乘方等經典。 正念思惟一實境界。 雲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雲何複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 得淨諸根滅除諸罪。 父母所生清淨常眼。 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佛告阿難。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如來昔在耆闍崛山及余住處。 已廣分別一實之道。 今于此處。 為未來世諸眾生等。 欲行大乘無上法者。 欲學普賢行。 普賢行者。 我今當說其憶念法。 若見普賢及不見者。 除卻罪數。 今為汝等當廣分別。 阿難。 普賢菩薩。 乃生東方淨妙國土。 其國土相。 法華經中已廣分別。 我今于此略而解說。 阿難。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天龍八部一切眾生。 誦大乘經者。 修大乘者。 發大乘意者。 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 樂見多寶佛塔者。 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身諸佛者。 樂得六根清淨者。 當學是觀。 此觀功德除諸障礙。 見上妙色。 不入三昧。 但誦持故。 專心修習。 心心相次。 不離大乘。 一日至三七日。 得見普賢。 有重障者。 七七日盡然後得見。 複有重者一生得見。 複有重者二生得見。 複有重者三生得見。 如是種種業報不同。 是故異說。 普賢菩薩身量無邊。 音聲無邊色像無邊。 欲來此國。 入自在神通。 促身令小。 閻浮提人三障重故。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 其象六牙七支跓地。 其七支下生七蓮華。 象色鮮白。 白中上者。 頗梨雪山不得為比。 身長四百五十由旬。 高四百由旬。 于六牙端有六浴池。 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蓮華。 與池正等。 其華開敷如天樹王。 一一華上有一玉女。 顏色紅輝有過天女。 手中自然化五箜篌。 一一箜篌。 有五百樂器以為眷屬。 有五百飛鳥。 鳧雁鴛鴦皆眾寶色。 生花葉間。 象鼻有華。 其莖譬如赤真珠色。 其華金色含而未敷。 見是事已。 複更懺悔。 至心諦觀思惟大乘。 心不休廢。 見華即敷金色金光。 其蓮華台是甄叔迦寶。 妙梵摩尼以為華鬘。 金剛寶珠以為華須。 見有化佛坐蓮華台。 眾多菩薩坐蓮華須。 化佛眉間。 亦出金光入象鼻中。 從象鼻出入象眼中。 從象眼出入象耳中。 從象耳出照象頂上。 化作金台。 其象頭上有三化人。 一捉金輪。 一持摩尼珠。 一執金剛杵舉杵擬象。 象即能行腳。 不履地躡虛而游。 離地七尺。 地有印文。 于印文中。 千輻轂輞皆悉具足。 一一輞間生一大蓮華。 此蓮華上生一化象。 亦有七支。 隨大象行。 舉足下足。 生七千象以為眷屬。 隨從大象。 象鼻紅蓮華色。 上有化佛放眉間光。 其光金色。 如前入象鼻中。 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 從象眼出還入象耳。 從象耳出至象頸上。 漸漸上至象背。 化成金鞍。 七寶校具。 于鞍四面有七寶柱。 眾寶校飾以成寶台。 台中有一七寶蓮華。 其蓮華須百寶共成。 其蓮華台是大摩尼。 有一菩薩結加趺坐。 名曰普賢。 身白玉色五十種光。 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 身諸毛孔流出金光。 其金光端無量化佛。 諸化菩薩以為眷屬。 安庠徐步。 雨大寶華至行者前。 其象開口。 于象牙上。 諸池玉女鼓樂弦歌。 其聲微妙。 讚歎大乘一實之道。 行者見已。 歡喜敬禮。 複更誦讀甚深經典。 遍禮十方無量諸佛。 禮多寶塔及釋迦牟尼。 並禮普賢諸大菩薩。 發是誓言。 若我宿福應見普賢。 願尊遍吉。 示我色身。 作是願已。 晝夜六時禮十方佛。 行懺悔法。 誦大乘經。 讀大乘經。 思大乘義。 念大乘事。 恭敬供養持大乘者。 視一切人猶如佛想。 于諸眾生如父母想。 作是念已。 普賢菩薩。 即于眉間放大人相白毫光明。 此光現時。 普賢菩薩身相端嚴。 如紫金山。 端正微妙。 三十二相皆悉備有。 身諸毛孔放大光明。 照其大象令作金色。 一切化象亦作金色。 諸化菩薩亦作金色。 其金色光。 照于東方無量世界。 皆同金色。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爾時十方面一一方。 有一菩薩。 乘六牙白象王。 亦如普賢等無有異。 如是十方無量無邊滿中化象。 普賢菩薩神通力故。 令持經者皆悉得見。 是時行者。 見諸菩薩。 身心歡喜。 為其作禮。 白言。 大慈大悲者。 湣念我故。 為我說法。 說是語時。 諸菩薩等異口同音。 各說清淨大乘經法。 作諸偈頌讚歎行者。 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
爾時行者。 見是事已。 心念大乘。 晝夜不舍。 于睡眠中。 夢見普賢為其說法。 如覺無異。 安慰其心。 而作是言。 汝所誦持。 忘失是句。 忘失是偈。 爾時行者。 聞普賢菩薩所說深解義趣。 憶持不忘。 日日如是。 其心漸利。 普賢菩薩。 教其憶念十方諸佛。 隨普賢教正心正意。 漸以心眼見東方佛。 身黃金色。 端嚴微妙。 見一佛已。 複見一佛。 如是漸漸。 遍見東方一切諸佛。 心相利故。 遍見十方一切諸佛。 見諸佛已。 心生歡喜。 而作是言。 因大乘故。 得見大士。 因大士力故。 得見諸佛。 雖見諸佛猶未了了。 閉目則見。 開目則失。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遍禮十方佛。 禮諸佛已。 胡跪合掌而作是言。 諸佛世尊。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處。 常在世間色中上色。 我有何罪而不得見。 說是語已。 複更懺悔。 懺悔清淨已。 普賢菩薩複更現前。 行住坐臥不離其側。 乃至夢中常為說法。 此人覺已。 得法喜樂。 如是晝夜經三七日。 然後方得旋陀羅尼。 得陀羅尼故。 諸佛菩薩所說妙法。 憶持不失。 亦常夢見過去七佛。 唯釋迦牟尼佛為其說法。 是諸世尊。 各各稱讚大乘經典。
爾時行者。 複更懺悔。 遍禮十方佛。 禮十方佛已。 普賢菩薩住其人前。 教說宿世一切業緣。 髮露黑惡一切罪事。 向諸世尊。 口自發露。 既髮露已。 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得是三昧已。 見東方阿閦佛及妙喜國。 了了分明。 如是十方。 各見諸佛上妙國土。 了了分明。 既見十方佛已。 夢象頭上有一金剛人。 以金剛杵遍擬六根。 擬六根已。 普賢菩薩。 為于行者。 說六根清淨懺悔之法。 如是懺悔。 一日至七日。 以諸佛現前三昧力故。 普賢菩薩說法莊嚴故。 耳漸漸聞障外聲。 眼漸漸見障外事。 鼻漸漸聞障外香。 廣說如妙法華經。 得是六根清淨已。 身心歡喜無諸惡相。 心純是法。 與法相應。 複更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複更廣見百千萬億無量諸佛。 是諸世尊。 各伸右手���行者頭。 而作是言。 善哉善哉。 行大乘者。 發大莊嚴心者。 念大乘者。 我等昔日發菩提心時。 皆亦如汝殷勤不失。 我等先世行大乘故。 今成清淨正遍知身。 汝今亦當勤修不懈。 此大乘典諸佛寶藏。 十方三世諸佛眼目。 出生三世諸如來種。 持此經者。 即持佛身即行佛事。 當知是人。 即是諸佛所使。 諸佛世尊衣之所覆。 諸佛如來真實法子。 汝行大乘。 不斷法種。 汝今諦觀東方諸佛。 說是語時。 行者即見東方一切無量世界。 地平如掌。 無諸堆阜丘陵荊棘。 琉璃為地黃金間側。 十方世界亦複如是。 見是地已。 即見寶樹。 寶樹高妙五千由旬。 其樹常出黃金白銀七寶莊嚴。 樹下自然有寶師子座。 其師子座。 高二十由旬。 座上亦出百寶光明。 如是諸樹及余寶座。 一一寶座。 皆有自然五百白象。 象上皆有普賢菩薩。
爾時行者禮諸普賢。 而作是言。 我有何罪。 但見寶地寶座及與寶樹。 不見諸佛。 作是語已。 一一座上。 有一世尊端嚴微妙。 而坐寶座。 見諸佛已心大歡喜。 複更誦習大乘經典。 大乘力故。 空中有聲而讚歎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行大乘功德因緣能見諸佛。 今雖得見諸佛世尊。 而不能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及多寶佛塔。 聞空中聲已。 複勤誦習大乘經典。 以誦大乘方等經故。 即于夢中。 見釋迦牟尼佛。 與諸大眾。 在耆闍崛山。 說法華經。 演一實義。 教已懺悔。 渴仰欲見。 合掌胡跪向耆闍崛山。 而作是言。 如來世雄常在世間。 湣念我故為我現身。 作是語已。 見耆闍崛山七寶莊嚴。 無數比丘聲聞大眾。 寶樹行列寶地平正。 複鋪妙寶師子之座。 釋迦牟尼佛放眉間光。 其光遍照十方世界。 複過十方無量世界。 此光至處。 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一時雲集。 廣說如妙法華經。 一一分身佛。 身紫金色。 身量無邊。 坐師子座。 百億無量諸大菩薩。 以為眷屬。 一一菩薩。 行同普賢。 如此十方無量諸佛菩薩眷屬。 亦複如是。 大眾集已。 見釋迦牟尼佛舉身毛孔放金色光。 一一光中有百億化佛。 諸分身佛。 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其光流入釋迦牟尼佛頂。 見此相時。 分身諸佛一切毛孔。 出金色光。 一一光中。 複有恆河沙微塵數化佛。 爾時普賢菩薩。 複放眉間大人相光。 入行者心。 既入心已。 行者自憶過去無數百千佛。 所受持讀誦大乘經典。 自見故身。 了了分明。 如宿命通等無有異。 豁然大悟。 得旋陀羅尼。 百千萬億諸陀羅尼門。 從三昧起。 面見一切分身諸佛。 眾寶樹下坐師子床。 複見琉璃地。 如蓮華聚。 從下方空中踴出。 一一華間。 有微塵數菩薩。 結加趺坐。 亦見普賢分身菩薩。 在彼眾中讚歎大乘。 時諸菩薩異口同音。 教于行者清淨六根。 或有說言。 汝當念佛。 或有說言。 汝當念法。 或有說言。 汝當念僧。 或有說言。 汝當念戒。 或有說言。 汝當念施。 或有說言。 汝當念天。 如此六法。 是菩提心。 生菩薩法。 汝今應當于諸佛前髮露先罪。 至誠懺悔。 于無量世。 眼根因緣貪著諸色。 以著色故。 貪愛諸塵。 以愛塵故。 受女人身。 世世生處惑著諸色。 色壞汝眼。 為恩愛奴。 色使使汝經歷三界。 為此弊使盲無所見。 今誦大乘方等經典。 此經中說。 十方諸佛色身不滅。 汝今得見審實爾不。 眼根不善傷害汝多。 隨順我語歸向諸佛。 釋迦牟尼說汝眼根所有罪咎。 諸佛菩薩慧明法水。 願以洗除令我清淨。 作是語已。 遍禮十方佛。 向釋迦牟尼佛大乘經典。 複說是言。 我今所懺。 眼根重罪障蔽穢濁。 盲無所見。 願佛大慈哀湣覆護。 普賢菩薩乘大法船。 普度一切。 十方無量諸菩薩伴。 唯願慈哀聽我悔過。 眼根不善惡業障法。 如是三說。 五體投地。 正念大乘。 心不忘舍。 是名懺悔眼根��法。 稱諸佛名。 燒香散華。 發大乘意。 懸繒幡蓋。 說眼過患懺悔罪者。 此人現世見釋迦牟尼佛。 及見分身無量諸佛。 阿僧祇劫不墮惡道。 大乘力故。 大乘願故。 恒與一切陀羅尼菩薩共為眷屬。 作是念者是為正念。 若他念者名為邪念。 是名眼根初境界相。 淨眼根已。 複更誦讀大乘經典。 晝夜六時胡跪懺悔。 而作是言。 我今雲何。 但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 不見多寶佛塔全身舍利。 多寶佛塔恒在不滅。 我濁惡眼。 是故不見。 作是語已。 複更懺悔。 過七日已。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 釋迦牟尼佛。 即以右手開其塔戶。 見多寶佛入普現色身三昧。 一一毛孔。 流出恒河沙微塵數光明。 一一光明。 有百千萬億化佛。 此相現時。 行者歡喜。 贊偈繞塔滿七匝已。 多寶如來出大音聲。 贊言法子。 汝今真實能行大乘。 隨順普賢眼根懺悔。 以是因緣。 我至汝所為汝證明。 說是語已贊言。 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 能說大法。 雨大法雨。 成就濁惡諸眾生等。 是時行者。 見多寶佛塔已。 複至普賢菩薩所。 合掌敬禮白言。 大師教我悔過。 普賢複言。 汝于多劫。 耳根因緣隨逐外聲。 聞妙音時心生惑著。 聞惡聲時起八百種煩惱賊害。 如此惡耳報得惡事。 恒聞惡聲生諸攀緣。 顛倒聽故。 當墮惡道邊地邪見不聞法處。 汝於今日。 誦持大乘功德海藏。 以是緣故見十方佛。 多寶佛塔現為汝證。 汝應自當說己過惡懺悔諸罪。 是時行者聞是語已。 複更合掌五體投地。 而作是言。 正遍知世尊。 現為我證方等經典。 為慈悲主。 唯願觀我聽我所說。 我從多劫乃至今身。 耳根因緣聞聲惑著。 如膠著草。 聞諸惡時起煩惱毒。 處處惑著無暫停時。 坐此竅聲勞我神識。 墜墮三塗。 今始覺知。 向諸世尊髮露懺悔。 既懺悔已。 見多寶佛放大光明。 其光金色。 遍照東方及十方界。 無量諸佛身真金色。 東方空中作是唱言。 此佛世尊。 號曰善德。 亦有無數分身諸佛。 坐寶樹下師子座上。 結加趺坐。 是諸世尊。 一切皆入普現色身三昧。 皆作是贊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今讀誦大乘經典。 汝所誦者。 是佛境界。 說是語已。 普賢菩薩。 複更為說懺悔之法。 汝于前世。 無量劫中。 以貪香故。 分別諸識處處貪著。 墮落生死。 汝今應當觀大乘因。 大乘因者諸法實相。 是聞是語已。 五體投地複更懺悔。 既懺悔已當作是語。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多寶佛塔。 南無十方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 作是語已。 遍禮十方佛。 南無東方善德佛。 及分身諸佛。 如眼所見。 一一心禮。 香華供養。 供養畢已。 胡跪合掌。 以種種偈讚歎諸佛。 既讚歎已。 說十惡業懺悔諸罪。 既懺悔已而作是言。 我于先世無量劫時。 貪香味觸造作眾惡。 以是因緣無量世來。 恒受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善身。 如此惡業今日髮露。 歸向諸佛正法之王。 說罪懺悔。 既懺悔已。 身心不懈。 複更誦讀大乘經典。 大乘力故。 空中有聲。 告言法子。 汝今應當向十方佛贊說大乘。 于諸佛前自說己過。 諸佛如來是汝慈父。 汝當自說舌根所作不善惡業。 此舌根者。 動惡業相。 妄言綺語惡口兩舌。 誹謗妄語。 讚歎邪見。 說無益語。 如是眾多諸雜惡業。 構鬥壞亂法說非法。 如是眾罪。 今悉懺悔。 諸世雄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遍禮十方佛。 合掌長跪當作是語。 此舌過患無量無邊。 諸惡業刺從舌根出。 斷正法輪從此舌起。 如此惡舌斷功德種。 于非義中多端強說。 讚歎邪見如火益薪。 猶如猛火傷害眾生。 如飲毒者無瘡疣死。 如此罪報惡邪不善。 當墮惡道百劫千劫。 以妄語故墮大地獄。 我今歸向南方諸佛髮露黑惡。 作是念時。 空中有聲。 南方有佛名栴檀德。 彼佛亦有無量分身。 一切諸佛。 皆說大乘除滅罪惡。 如此眾罪。 今向十方無量諸佛大悲世尊。 髮露黑惡誠心懺悔。 說是語已。 五體投地。 複禮諸佛。 是時諸佛。 複放光明照行者身。 令其身心自然歡喜。 發大慈悲普念一切。
爾時諸佛廣為行者。 說大慈悲及喜舍法。 亦教愛語修六和敬。 爾時行者。 聞此教敕心大歡喜。 複更誦習終不懈息。 空中複有微妙音聲出如是言。 汝今應當身心懺悔。 身者殺盜淫。 心者念諸不善。 造十惡業及五無間。 猶如猿猴。 亦如黐膠。 處處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 此六根業。 枝條華葉。 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 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 八邪八難無不經中。 汝今應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 爾時行者聞此語已。 問空中聲。 我今何處行懺悔法。 時空中聲即說是語。 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常波羅蜜所攝成處。 我波羅蜜所安立處。 淨波羅蜜滅有相處。 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 不見有無諸法相處。 如寂解脫。 乃至般若波羅蜜。 是色常住法故。 如是應當觀十方佛。 時十方佛各伸右手。 摩行者頭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誦讀大乘經故。 十方諸佛。 說懺悔法菩薩所行。 不斷結使不住使海。 觀心無心。 從顛倒想起。 如此想心。 從妄想起。 如空中風無依止處。 如是法相不生不滅。 何者是罪。 何者是福。 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 一切法如是。 無住無壞。 如是懺悔。 觀心無心。 法不住法中。 諸法解脫滅諦寂靜。 如是想者名大懺悔。 名莊嚴懺悔。 名無罪相懺悔。 名破壞心識。 行此懺悔者。 身心清淨不住法中。 猶如流水。 念念之中。 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 時諸世尊。 以大悲光明。 為于行者說無相法。 行者聞說第一義空。 行者聞已。 心不驚怖。 應時即入菩薩正位。 佛告阿難。 如是行者。 名為懺悔。 此懺悔者。 十方諸佛。 諸大菩薩。 所懺悔法。 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 佛諸弟子。 若有懺悔惡不善業。 但當誦讀大乘經典。 此方等經是諸佛眼。 諸佛因是得具五眼。 佛三種身從方等生。 是大法印印涅槃海。 如此海中。 能生三種佛清淨身。 此三種身。 人天福田應供中最。 其有誦讀大方等典。 當知此人具佛功德。 諸惡永滅從佛慧生。 爾時世尊。 而說偈言。
若有眼根惡 業障眼不淨 但當誦大乘 思念第一義
是名懺悔眼 盡諸不善業 耳根聞亂聲 壞亂和合義
由是起狂亂 猶如癡猿猴 但當誦大乘 觀法空無相
永盡一切惡 天耳聞十方 鼻根著諸香 隨染起諸觸
如此狂惑鼻 隨染生諸塵 若誦大乘經 觀法如實際
永離諸惡業 後世不復生 舌根起五種 惡口不善業
若欲自調順 應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義 無諸分別相
心根如猿猴 無有暫停時 若欲折伏者 當勤誦大乘
念佛大覺身 力無畏所成 身為機關主 如塵隨風轉
六賊遊戲中 自在無掛礙 若欲滅此惡 永離諸塵勞
常處涅槃城 安樂心恬怕 當誦大乘經 念諸菩薩母
無量勝方便 從思實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為六情根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至心 懺悔六情根
說是偈已。 佛告阿難。 汝今持是懺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 普為十方諸天世人。 廣分別說。 佛滅度後。 佛諸弟子。 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方等經典。 應于靜處。 若在塚間。 若林樹下。 阿練若處誦讀方等。 思大乘義。 念力強故。 得見我身及多寶佛塔。 十方分身無量諸佛。 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藥王菩薩。 藥上菩薩恭敬法故。 持諸妙華住立空���。 讚歎恭敬行持法者。 但誦大乘方等經故。 諸佛菩薩。 晝夜供養是持法者。 佛告阿難。 我與賢劫諸菩薩及十方諸佛。 因思大乘真實義故。 除卻百萬億億劫阿僧祇數生死之罪。 因此勝妙懺悔法故。 今于十方各得為佛。 若欲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若欲現身見十方佛及普賢菩薩。 當淨澡浴著淨潔衣。 燒眾名香。 在空閒處。 應當誦讀大乘經典思大乘義。 佛告阿難。 若有眾生。 欲觀普賢菩薩者。 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是名正觀。 若他觀者是名邪觀。 佛滅度後佛諸弟子。 隨順佛語行懺悔者。 當知是人行普賢行。 行普賢行者。 不見惡相及惡業報。 其有眾生。 晝夜六時禮十方佛。 誦大乘經。 思第一義甚深空法。 一彈指頃。 除去百萬億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行此行者。 真是佛子。 從諸佛生。 十方諸佛及諸菩薩。 為其和上。 是名具足菩薩戒者。 不須羯磨自然成就。 應受一切人天供養。
爾時行者。 若欲具足菩薩戒者。 應當合掌在空閒處。 遍禮十方佛懺悔諸罪。 自說己過。 然後靜處白十方佛。 而作是言。 諸佛世尊常住在世。 我業障故。 雖信方等見佛不了。 今歸依佛。 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 為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慧者。 願以智慧。 授我清淨諸菩薩法。 彌勒菩薩勝大慈日。 憐湣我故。 亦應聽我受菩薩法。 十方諸佛。 現為我證。 諸大菩薩。 各稱其名。 是勝大士。 覆護眾生。 助護我等。 今日受持方等經典。 乃至失命。 設墮地獄受無量苦。 終不譭謗諸佛正法。 以是因緣功德力故。 今釋迦牟尼佛。 為我和上。 文殊師利。 為我阿闍黎。 當來彌勒。 願授我法。 十方諸佛。 願證知我。 大德諸菩薩。 願為我伴。 我今依大乘經甚深妙義。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如是三說。 歸依三寶已。 次當自誓受六重法。 受六重法已。 次當勤修無礙梵行。 發廣濟心。 受八重法。 立此誓已。 于空閒處。 燒眾名香散華。 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大乘方等。 而作是言。 我於今日發菩提心。 以此功德普度一切。 作是語已。 複更頂禮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思方等義。 一日乃至三七日。 若出家在家。 不須和上。 不用諸師。 不白羯磨。 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力故。 普賢菩薩勸發行故。 是十方諸佛正法眼目。 因由是法。 自然成就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諸佛如來從此法生。 于大乘經得受記別。 是故智者。 若聲聞毀破三歸。 及五戒八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 沙彌戒沙彌尼戒。 式叉摩尼戒。 及諸威儀。 愚癡不善惡邪心故。 多犯諸戒及威儀法。 若欲除滅令無過患。 還為比丘具沙門法。 當勤修讀方等經典。 思第一義甚深空法。 令此空慧與心相應。 當知此人。 于念念頃。 一切罪垢永盡無餘。 是名具足沙門法式具諸威儀。 應受人天一切供養。 若優婆塞。 犯諸威儀作不善事。 不善事者。 所謂說佛法過惡。 論說四眾所犯惡事。 偷盜婬妷無有慚愧。 若欲懺悔滅諸罪者。 當勤讀誦方等經典思第一義。 若王者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宰官。 是諸人等。 貪求無厭。 作五逆罪。 謗方等經。 具十惡業。 是大惡報。 應墮惡道。 過於暴雨。 必定當墮阿鼻地獄。 若欲除滅此業障者。 應生慚愧改悔諸罪。 雲何名刹利居士懺悔法。 懺悔法者。 但當正心。 不謗三寶。 不障出家。 不為梵行人作惡留難。 應當繫念修六念法。 亦當供給供養持大乘者。 不必禮拜。 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 思是法者。 是名刹利居士修第一懺悔。 第二懺悔者。 孝養父母恭敬師長。 是名修第二懺悔法。 第三懺悔者。 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 是名修第三懺悔。 第四懺悔者。 于六齋日敕諸境內力所及處。 令行不殺。 修如此法。 是名修第四懺悔。 第五懺悔者。 但當深信因果。 信一實道。 知佛不滅。 是名修第五懺悔。 佛告阿難。 于未來世。 若有修習如此懺悔法。 當知此人著慚愧服。 諸佛護助。 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是語時。 十千天子。 得法眼淨。 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 及以阿難。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光——不可思議的33種殊勝功德! (以及阿彌陀佛光明的無量功德,及其來由

佛光——不可思議的 33 種殊勝功德! (以及阿彌陀佛光明的無量功德,及其來由)
據這部《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光功能,無比殊勝,只是凡夫障重,故不見。

如《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多寶佛塔恒在不滅。 我濁惡眼。 是故不見。 作是語已。 複更懺悔。 過七日已。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 釋迦牟尼佛。 即以右手開其塔戶。 見多寶佛入普現色身三昧。 一一毛孔。 流出恒河沙微塵數光明。 一一光明。 有百千萬億化佛。
宣化上人也說過,你功夫夠了,就看到到處都有佛,不愁哪裡沒有。 佛光——不可思議的 33 種殊勝功德!HTTP://www.qldzj.com.cn/htmljw/0186.htm

乾隆大藏經
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0186部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思益梵天所問經》                                                    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佛告網明: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若佛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見佛身,亦無能問。 網明當知,
1.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見佛身不壞眼根。
2.又如來光名無畏辯。 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其辯無盡。
3.又如來光名集諸善根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轉輪聖王行業因緣。
4. 又如來光名淨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天帝釋行業因緣。
5.又如來光名得自在。 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梵天王行業因緣。
6.又如來光名離煩惱。 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所行之道。
7.又如來光名善遠離。 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辟支佛所行之道。
8.又如來光名益一切智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大乘佛事。
9.又如來光名為往益。 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眾生遇者命終生天。
10. 又如來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眾生遇者得歡喜樂。 一切嚴飾之具莊嚴其城。 城中寶藏從地踴出。
11.又如來光名曰震動。 佛以此光。 能動無量無邊世界。
12. 又如來光名曰生樂。 佛以此光。 能滅地獄眾生苦惱。
13.又如來光名曰上慈。 佛以此光。 能令畜生不相惱害。
14. 又如來光名曰涼樂。 佛以此光。 能滅餓鬼饑渴熱惱。
15. 又如來光名曰明淨。 佛以此光。 使盲者得視。
16.又如來光名曰聰聽佛以此光。 能令眾生聾者得聽。
17. 又如來光名曰慚愧佛以此光。 能令眾生狂者得正。
18. 又如來光名曰止息。 佛以此光。 能令眾生舍十不善道。 安住十善道。
19.又如來光名曰離惡佛以此光。 能令邪見眾生皆得正見。
20.又如來光名曰能舍。 佛以此光。 能破眾生慳貪之心。 令行佈施。
21.又如來光名無惱熱。 佛以此光。 能令毀禁眾生皆得持戒。
22.又如來光名曰安利。 佛以此光。 能令瞋恨眾生皆行忍辱。
23. 又如來光名曰勤修。 佛以此光。 能令懈怠眾生皆行精進。
24.又如來光名曰一心佛以此光。 能令妄念眾生皆得禪定。
25.又如來光名曰能解佛以此光。 能令愚癡眾生皆得智慧。
26.又如來光名曰清淨。 佛以此光。 能令不信眾生皆得淨信。
27. 又如來光名曰能持佛以此光。 能令少聞眾生皆得多聞。
28.又如來光名曰威儀佛以此光。 能令無慚眾生皆得慚愧。
29.又如來光名曰安隱。 佛以此光。 能令多欲眾生斷除淫欲。
30.又如來光名曰歡喜。 佛以此光。 能令多怒眾生斷除瞋恚。
31.又如來光名曰照明。 佛以此光。 能令多癡眾生斷除愚癡。
32. 又如來光名曰遍行。 佛以此光。 能令等分眾生斷除等分。
33.又如來光名示一切色。 佛以此光。 能令眾生皆見佛身無量種色。


網明當知,如來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說此光明力用名號,不可窮盡。

阿彌陀佛光明的無量功德,及其來由乾隆大藏經-大乘寶積部-
佛說阿彌陀經二卷
……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十萬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百萬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


佛言:諸八方上下,無央數佛,頂中光明所焰照,皆如是也。
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焰照,千萬佛國。
所以諸佛光明所照有近遠者何?
本其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時,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
各自得之。 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爾。 自在意所欲作為不豫計。
阿彌陀佛光明,所照最大。 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 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
阿彌陀佛光明極善。 善中明好。 甚快無比。 絕殊無極也。

阿彌陀佛光明。 清潔無瑕穢。 無缺減也。
阿彌陀佛光明姝好。 勝於日月之明。 百千億萬倍。
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 光明中之極好也。 光明中之極雄傑也。
光明中之快善也。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 焰照諸無數天下。 幽冥之處。 皆常大明。
諸有人民。 蜎飛蠕動之類。 莫不見阿彌陀佛光明也。 見者莫不慈心歡喜者。
世間諸有淫泆瞋怒愚癡者。 見阿彌陀佛光明。 莫不作善也。
諸在泥犁禽獸薜荔。 考掠勤苦之處。 見阿彌陀佛光明至。 皆休止不復治。
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 考掠勤苦之處。 見阿彌陀佛光明至。 皆休止不復治。 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
阿彌陀佛光明。 名聞八方上下。 無窮無極。 無央數諸佛國。 諸天人民。 莫不聞知。 聞知者莫不度脫也。
佛言:不獨我稱譽阿彌陀佛光明也。 八方上下。 無央數佛。 辟支佛菩薩阿羅漢。 所稱譽皆如是。
佛言:其有人民。 善男子善女人。 聞阿彌陀佛聲。 稱譽光明。
朝暮常稱譽其光明好,至心不斷絕,在心所願,往生阿彌陀佛國。 可得為眾菩薩阿羅漢所尊敬。 若其然��作佛者,亦當複為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辟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光明如是也。


 

比佛更難值遇的一部經,你受持讀誦了嗎?

陀黃金法台 莫紮法王極力推崇此經,曾經一日于南京時口傳三次,極具殊勝加持力。 因古本多有佚失,故列于古逸疑似部,今重新校閱審定,終於使此無上珍寶得以恢復全貌重 見天日,本經是本師 釋迦世尊前往娑羅樹涅盤途中宣講的經文,教令稱念十方三世諸佛和菩薩的名號以及十二部經名。
另外,本經內容十分豐富,不 僅宣講了懺悔淨罪的殊勝法門、包括參加修持的人數、天數和占夢的驗相等,還宣講了三乘是一乘、別相三寶、一相三寶、薦拔眾生的方便、無上空義、成就菩薩道 的方便、佛的本生故事、對虛空藏菩薩的授記等等。 經雲,此經比佛更難值遇。 本師 釋迦牟尼佛曾歷劫修行,供養無數諸佛,但僅僅得聞一次此經之名,並未親眼得見此經。 而後又經多劫修行,終於定光佛時得聞得見此經,並得授記。 經中寫道,若 有人受持此經,就能除滅一切煩惱重罪,饒益一切眾生,功德無可稱量,十方諸佛國土,隨意往生......
大解脫經後記

本經是少數經由漢文譯成藏文的經典,藏譯大藏經中經題全稱是《聖大解脫方廣懺悔滅罪成佛莊嚴大乘經》,藏僧簡稱為《大解脫經》,漢地原經名《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或略稱《大通方廣經》、《方廣滅罪成佛經》。

本 經尊重,難以言稱,如師子吼菩薩在經中雲:「是方廣經典。 諸佛之母。 菩薩大道。 學者眼目。 攝諸邪見。 救護失心。 閉三惡道。 開無上菩提門。 」其餘世間功德, 更何用說,蒙諸佛菩薩親口授記、龍天立誓擁護,故此經靈驗神異,多有驗效,尤其懺悔滅罪之德,不可思議,藏傳各派僧侶莫不持誦讚歎,尤其久纏病榻、痼疾不 愈、輾轉呼吸間,具回生度死之功,堪能續命,病即得愈,否則速脫病痛銷蝕,並有度亡滅罪超生、消災解厄之效;經中載有懺悔、持誦經咒之法,傳入西藏後頗受 重視, 如甯瑪派白玉天法伏藏傳承祖師米局多傑的根本上師、噶舉派的恰美仁波切,亦曾造一短懺法。

據《廣弘明集》卷二十八載,早在南北朝期間,陳文帝 (560 年 )便禦制《大通方廣懺文》;隋文帝開皇十年 (590) 信士為先亡造經流通回向,甚至東鄰日皇弘仁十四年 (1483) 亦召空海、勤、長惠等僧入清涼殿,修此大通方廣經,足見過去信仰之風。

由 于該經無譯師名號,為失譯,隋費長房之《歷代三寶紀》中在本經下標「世注為疑」四字,至後唐代道宣撰《大唐內典錄》便載為偽經,武后時期明佺撰《武週刊定 眾經目錄》亦列為偽經,之後漢傳大藏經中竟至失傳千年,連同日本在內,僅在 1754 年日僧永超撰《東域傳燈目錄》中見本經及經疏一卷之名,內容不詳,日本續藏經中只存藏上卷、知恩院藏下卷,1924 年至1934 年間日本編輯大正大藏經,適逢��煌石室寶藏在1900 年重見天憿A藏有《大通方廣經》,經取松本文三郎、大谷大學、大英博物館三處所藏敦煌殘卷,及知恩院藏下卷寫本,合綴全卷,收入大正藏,列于古逸疑似部, 唯屬殘卷,各卷中有脫漏字句,中卷前分亦佚失,近年內地整理房山石經,知有石刻經文,待出刊拓本只得三片經文, 不可思議的恰恰是大正藏的敦煌殘本所缺,法 寶靈文,龍天擁護,信其有征,二者合璧,僅有限數位湮滅難辨、缺漏,能有如此內容,實已難能可貴。

有鑒於漢地傳統對經文文字的尊重,字字句句,重若須彌,故對於缺漏字,吾人採用前述西藏大藏甘殊爾所錄藏經 (臺北版西藏大藏經 Vol.14,No.264) 對勘文義補全,其餘文句,無論字詞是否疑誤及音譯義譯順達與否,均不異動,只在該字旁另標別字。

就文化層面而言,能將古籍殘本,對勘補全行世,自然有其非凡的意義,然就宗教而言,過去隋唐叢林道場常用經懺儀軌,能重新完璧,就利生而言,更為殊勝。

本 經廣稱禮敬諸佛菩薩名號,除具世間經懺中,消災解厄、懺悔滅罪、去病超生眾功德外,其內義講述三乘一乘究竟理趣,義同法華;直述空義,非常非斷、無生無 滅、畢竟常住,義同般若;廣述菩薩行趣,即與大乘諸經究竟義趣同一密意,兼善深觀、廣行二門,內容之完備及深入實非南北朝間即能偽造,吾人甯信眾生福薄, 難承深法,遂令寶法沉隱。

值遇本經,是屬稀有難得,佛在經中直言「善男子,若八萬劫以為一日,以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以此歲數過百千億劫,得值一佛,複過是數,得值一佛,此經難值,複過於是。


大方廣懺悔滅罪成佛經之歸攝略軌經
頂禮、供養、皈依出有壞、如來、大阿羅漢、正等覺者,諸過去佛、未來佛及現在住世者諸聖尊,並諸菩提薩埵、諸聲緣聖者眾。 頂禮諸塔及諸舍利、諸肉身舍利,祈請加持。
頂禮、供養、皈依大總持及十二部經。 頂禮契經部、頂禮授記部、頂禮諷誦部、頂禮應頌部、頂禮自說部、頂禮緣起部、頂禮譬喻部、頂禮本事部、頂禮本生部、頂禮方廣部、頂禮希法部、頂禮論議部。 頂禮諸大乘藏。 祈請加持。
那麼布達雅 那麼達兒瑪雅 那迷松噶丫 阿丹德搭日阿呢。 代的雅他。 阿嘎夏呢巴駁(be)呢。 薩兒瓦達日瑪呢挖呢。 餓夏媽恩搭。 駁(be)巴夏那。 駁(be)瑪拉色巴日。 達兒瑪呢喀那。 巴日阿日呢匝丫搭媽壘匝壘。 喝勒喝勒。 歇窩(we)疊。 曼紮曼紮。 曼紮梭哈。


噶瑪喬美言:念誦此聖解脫略經與念誦聖解脫經全文功德利益等同。

2016年4月28日星期四

若有人為爸媽解說這本佛經,就一定不再墮惡道


 

 
抄寫讀誦《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的浩瀚福德爾時尊者大迦葉聞是法已而白佛言。 世尊。 如是大寶積正法。 為求大乘者說昔未曾有。 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大寶積正法。 受持解說一句一偈所得福德其義雲何。

  
佛告迦葉。 應如是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大寶積正 法。 受持一句一偈所得福德。 善男子。 譬如有人以恒河沙數世界滿中七寶供養恒河沙等如來。 每一一如來而各以一恒河沙數世界七寶佈施。 又每一一如來各造一恒河 沙佛寺精舍。 又一一如來各有無量聲聞之眾。 以一切樂具經一恒河沙劫而以供養。 又彼諸如來及聲聞弟子入涅槃後。 複以七寶各起塔廟。 善男子如是福德無量無邊。 不如有人于此寶積正法受持解說一句一偈功德勝彼。 若複有人為其父母解說此經。 彼人命終不墮惡趣。 其母后身轉成男子。
佛言。 所在之處。 若複有人于此大寶積經典。 書寫受持讀誦解說。 而于此處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 恭敬供養如佛塔廟。 若有法師聞此寶積正法經典。 發尊重心 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彼法師如佛供養。 尊重恭敬頂禮讚歎。 彼人現世佛與授記。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臨命終時得見如來。 又彼法師複得 十種身業清淨。 何等為十。 一者臨命終時不受眾苦。 二者眼識明朗不睹惡相。 三者手臂安定不摸虛空。 四者腳足安隱而不蹴踏。 五者大小便利而不漏失。 六者身體諸 根而不臭穢。 七者腹腸宛然而不胮脹。 八者舌相舒展而不彎縮。 九者眼目儼然而不醜惡。 十者身雖入滅形色如生。 如是得此十種身業清淨。

複有十種口業清淨。 何等為十。 一者言音美好。 二者所言慈善。 三者言說殊妙。 四者言發愛語。 五者其言柔軟。 六者所言誠諦。 七者先言問訊。 八者言堪聽受。 九者天人愛樂。 十者如佛說言。 如是十種口業清淨。

複有十種意業清淨。 何等為十。 一者意無嗔恚。 二者不生嫉妒。 三者不自恃怙。 四者無諸冤惱。 五者離其過失。 六者無顛倒想。 七者無下劣想。 八者無犯戒想。 九者正意系心思惟佛土。 十者遠離我人得三摩地成就諸佛教法。 如是得十種意業清淨。 我今于此而說頌曰。

臨終不受苦 非見諸惡相
手不摸虛空 腳足無蹴踏
便利絕漏失 身根不臭穢
腹藏無胮脹 舌紅不彎縮
眼目相儼然 命終顏不改
如是身十種 福善清淨相
言音得美妙 出語而慈善
所說自殊常 發語人愛樂
複有柔軟聲 所言而誠諦
方便能問訊 堪令人聽受
天龍眾亦欽 清響如佛語
如是口十種 口業得清淨
心意雖嗔恚 ���嫉妒而不生
于自無恃怙 冤惱亦自除
得離眾過失 顛倒想不生
不作于下劣 禁戒勿令虧
正意而繫念 遠離于我人
複得三摩地 通達諸佛法
如是意十種 心業清淨相

太過殊勝,告訴你一個聞名即能往生的淨土

複次舍利弗。 南方去此明星世界。 度萬五千佛刹。 有世界名曰無憂。 其國有佛。 號精進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 量。 其有得聞精進軍如來名者。 歡喜信樂持諷誦念。 一心奉信無憂刹土。 以清淨心盡誠敬信于此如來。 斯等皆當成等正覺。 能為眾生廣轉法輪。 所以者何。 其如來尊 本求道時興此誓願。 吾成正覺。 一切眾生聞我名者。 其人皆當生我刹土。 悉當具滿如來之慧。 舍利弗。 若有謗毀輕慢不信更相調戲持用作笑。 此輩億歲在地獄中具受 罪報。

出自稱揚諸佛功德經
這個世界叫做 無憂世界
        佛號 精進軍如來

佛的本願,一切聞其名者.皆當生其淨土, 生其淨土後,當成就佛道~~~
太过殊胜,告诉你一个闻名即能往生的净土

家庭矛盾重重、酗酒、打鬧、孩子不好好學習的對治方法

代轉發:
阿彌陀佛,有個師兄指點我一個咒語,與大家共用。
1.先念:南無善寂月音王佛108遍
2.南無善名稱菩薩108遍
3.除三毒習氣陀羅尼:烏富波羅帝那 殊求波羅帝那 喻若蜜波羅帝那 烏瘦都 支波都
耶蜜都 具若都 究吒都 究吒都 舒波都 莎呵 108遍。 然後回向給你母親。 並祈求善寂月音王佛、善名稱菩薩改變她。

這位師兄的弟弟喜歡喝酒,在師兄給他念咒後,就很少喝了。
一個誰都管不了的女孩,在念咒後也好多了。

我看到論壇裡,有一個師兄,寫 我的母親快瘋了,也可以試試。
孩子成績不好,可以念大悲咒5遍後年寶經手真言216遍。 寶經手真言:唵阿賀囉薩囉嚩 尾你野 馱囉布你帝 薩嚩賀 然後回向:願以寶經手真言之功德回向給000,念出孩子之生辰年月日姓名」。 已幫很多孩子之功課突飛猛進。 加上這個助力就更強悍了:《解冤神咒——極快速消業,非常實用,絕對人人都需要》另外阿比甲當嘎在這裡要提醒大家,除了修法外,也要多為家人及家人的冤親債主做功德,有些惡習也是他們不想的,只是冤親債主不放過他們,他們也很痛苦,所以要多他及他的冤親債主累積福報,長而久之,福報大了,就能持戒, 很多師兄說堅持每日一善(多多供燈、開智慧了,人就是覺和迷的問題,智慧開了,福報夠了,自然往光明覺性中去,根本不用擔心的),自動不想抽煙、不想吃肉,聞到都想吐,這是福報大了,能遠離不好的惡習!
轉發智空禪師的精彩開示、如下,請仔細閱讀:
剛才說的六度,老實告訴你: 其實是你佈施不夠,福報不夠,你持戒是持不住的。 我昨天對我徒弟說:你佈施不夠,你怎麼持不殺生戒? 他說:師父,那我不吃肉,只吃素行不行? 行呀,但行得 通嗎? 你工作的環境根本就沒有素食,沒有辦法,你不吃肉,行嗎? 生活所迫,你不得不吃肉。 有些人為了拿到錢去殺人,搶銀行。 一些人殺豬、殺雞等等,他說: 都是生活所迫,不做這些不會做別的! 就只好造殺生業了,你福報不夠就只能是造殺生業了。 如偷盜,要是你家財萬貫,不用工作家裡也都有錢用,那還用得著去偷 嗎? 如果你非常有錢了,你還用得著去貪污嗎? 這不是福報不夠嗎? 這就是你佈施的功德不夠。 還有邪淫,都是自己的福報不夠,如果你的福報夠了,你的太太、你 的先生那麼好,所有的一切都好,你還有必要出去追尋那麼多的東西嗎? 這不就是你的福報不夠嗎? 所以,你們一定要明白這些問題:佈施不夠,就持戒不好。

            如果持戒不好,那怎麼修忍辱呢? 持戒能讓你內在的個性轉變為善,心地善良,慢慢的容忍一切,不管是否禪修都會變得輕安,這就有了定力了,就有力量了, 最後即使別人罵你,你也能以歡喜心接受了,這才是忍辱,這個時候才得到忍辱的力量。 所以,你不能持戒,怎麼能忍辱呢? 這是個修行次第,你忍不住的,別人說 你一句,你就哇哇大叫起來,這種人真的沒有福報呀。 所以,有的禪師見面時,互相考證,怎麼考證呢? 見面根本不談空性,不談禪七,有的禪師見面就非常恭敬地 說你:大菩薩呀,你的空性見解高呀,佩服! 佩服! 他這麼一誇你,就悄悄地觀察你臉上的傲慢心,你那臉上的表情就洋洋得意就顯現出來了,這就是看你的定力夠 不夠。 看你的忍心,能不能忍下來? 忍辱心也是與定力相類似的,是一種忍的力量,看你能否忍住? 看你不能忍住,人家就不和你說話了。 是在試你呢! 看你是否是 真本事? 如果你真有本事,他誇你也無所謂,罵你也無所謂,這個喜憂、苦樂,與他無關。 這種人是真有定力,所以沒有定力能忍得住嗎?
              
            沒有忍辱,你怎麼能精進起來嘛,忍都忍不住,安不住,你想在忍的基礎上繼續的持續,持續就是指忍的持續。 你修一天可以,修二天可以,到了第三天,可能 就會說:不行了,這個菩薩道太久遠了。 忍不住是沒有定力,沒有這個忍耐性,你就不能精進。 所以我告訴你們,修行不要計畫一個月二個月、三年二年,你要橫下 心來,打它十年二十年的計畫,這十年二十年,別的我什麼都放下,要實修它十年二十年,一切都不動搖,你看看十年二十年以後是什麼樣? 你看看你的身體變化不 變化? 你看你的氣質變不變化? 你的心是否變化,你看到最後諸佛菩薩加不加被你? 你發心就要發長遠心。
              
            你不能精進,你怎麼能修禪定呢? 就比如你打坐,你坐不了半個小時,你怎麼能坐一個小時呢? 不能坐一個小時,怎麼能坐三個小時呢? 你不能一天修,怎麼能 三天修呢? 你不能用三年、十年幾十年來禪修,那怎麼行呢? 幾十年禪修能安住不動,這是什麼功夫呀? 我以前跟你們提過吆四祖道信大師,三祖把這個祖祖相傳的 心法傳給他,他做了祖師以後,他60年沒有躺下睡過覺呀! 徒弟們,你們懂嗎? 你們用過幾天功呀? 才用了一二天就跟我討價錢,剛剛打了幾天坐,習氣煩惱來 了,我說你兩句——幫幫你!! 你就不行了。 修行那是一天二天的事呀,你不精進、不忍辱,怎麼能繼續的禪修下去?

            不持續的禪修下去,想開智慧? 想開般若慧? 能嗎? 絕對不行!

            六度裡的禪修之後才是般若慧的開展、空性知見的建立,這個時候在諸佛菩薩的加被下,善知識就來了,加被你,説明你! 為什麼就遇到善知識了呢? 福報夠, 禪修基礎一夠,善知識看你是好苗,就象老師看到好學生一樣,加持加持你,很快就好了嘛,你就很快開悟了,一開悟就列為聖賢,就是菩薩,你以後就可以度眾生 了。

聽聞必生阿彌陀佛國作大菩薩的極品短經,絕無虛妄(太殊勝了)!

極品短經,聞此經必生阿彌陀佛佛國作大菩薩,後世作佛者,當如阿彌陀佛

極品短經,聞此經必生阿彌陀佛佛國作大菩薩,絕無虛妄(太殊勝了) 此經很短,建議同修們請一部十五合一諸經合集(裡面有這部經),每天讀誦一遍,每年抄上七遍,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讀的時候也可以讓家人親戚及周圍幽冥界的眾生一起聽聞,大家一起往生極樂世界作大菩薩,功德無量無邊呀!
免費請超級精美十五合一手抄本連結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3.w17-6724092937.28.GZf63M&id=19422225016 &

抄出來金光閃閃,實在太莊嚴了,像給佛身塗金,越抄越想抄,請金筆連結:《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2861092228

佛說太子和休經

僧祐錄雲失譯 今附西晉錄

佛在羅閱只國耆闍崛山中,與菩薩萬人俱,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諸優婆塞、優婆夷,諸天王、梵釋及人民、鬼神、龍,無央數共坐。

阿闍世王太子,名為和休,與長者子五百人,各持金花傘蓋,從羅閱國出行,與太子相隨俱到佛所,各持傘蓋上佛已,各叉手頭面著地,為佛作禮,卻住佛前。

       太子叉手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得端正何因緣,不入女人腹中,而生蓮花中何因緣,知前世宿命? 願佛加大恩,當為我分別說之。


佛告太子:「菩薩忍辱不嗔怒者,後世生為人端正。 菩薩不婬妷、不與女人交通者,後世生不入女人腹中,便於蓮華中化生菩薩喜持經戒教人,後世生便自知宿名無央數世之事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有三十二相? 何因緣,有八十種好? 何因緣,人民見佛身形,視之無厭極?

佛告太子:「本為菩薩時,好佈施與人。 在所求索,欲得衣服、飲食、金銀珍寶、車馬、奴婢妻子、肌肉頭目,皆不逆人,無所貪惜,用是故,得三十二相。 菩薩慈心哀念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如視赤子,欲念度脫,用是故,得八十種好。 菩薩見怨家,如視父母,其心適等無有異,用是故,人民見佛身形,視之無厭極。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知深經智慧? 何因緣,知三昧安隱? 何因緣,佛所語皆使人聞者皆歡喜耶?

佛告太子:「菩薩喜書經、諷誦、學說,用是故,知深經智慧。 菩薩常好(hao4)定意心安,用是故,得三昧安隱。 菩薩所語皆至誠,不欺怠人,用是故,所語誠信,人聞者皆歡喜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皆淨潔? 何因緣,魔不能得其便? 何因緣,眾人不敢誹謗佛經道? 不敢誹謗比丘僧?

佛告太子:「菩薩喜侍佛、喜經道、喜比丘僧,用是故,得淨潔。 菩薩晝夜經行精進,用是故,魔不能得其便。 菩薩所語,皆至誠不欺,用是故,人民不敢誹謗佛經道,不敢誹謗比丘僧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得壽命長? 何因緣,得無病? 何因緣,家中皆和順相重,不令他人別離?

       佛告太子:「菩薩慈心不殺生,用是故,後生得壽命長。 菩薩不持刀杖恐怖人,用是故,後世生得無病。 菩薩見人有鬥變,喜行救解令和合,用是故,後世生人不別離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易得財物,富有不難? 何因緣,不亡財物,人不劫盜? 何因緣,得尊者豪貴耶?

佛告太子:「菩薩智黠(xia2)、不愚癡,用是故,得大富不難。 菩薩喜佈施,不貪惜余者、不亡財物,見人富樂得錢財不嫉妒,用是故,得為尊者。 菩薩不殺,不自貢高,用是故,得為豪貴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得天眼洞視? 何因緣,天耳徹聽? 何因緣,得知世間生死所趣善惡耶?

佛告太子:「菩薩喜于佛寺中燃燈,用是故,得天眼洞視。 菩薩喜持倡伎樂佛寺中,用是故,天耳徹聽。 菩薩入三昧得禪,用是故,知世間生死所趣善惡。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得飛行四神足念? 何因緣,菩薩得念前世無央數劫之事? 何因緣,菩薩得佛便絕命?

佛告太子:「菩薩佈施,持車馬象,及與騾驢、駱駝、履屣與人,用是故,得飛行四神足。 菩薩喜念諸佛三昧神足,從學喜教人,用是故,得念前世無央數劫之事。 菩薩得佛意無所著,用是故,便般泥洹絕命。

太子白佛言:「菩薩何因緣,預治佛國? 何因緣,預知後世得比丘僧? 何因緣,得光明遍照十方?

佛告太子:「菩薩常多願,用是故,預治佛國。 菩薩佈施與人民,喜教人行六波羅蜜經,用是故,後得比丘僧。 菩薩持七寶物作傘蓋,上佛及佛寺,用是故,得光明遍照十方。

佛為太子分別說是事,太子甚大歡喜,及五百長者子,皆大歡喜。

太子白佛言:「我後世佛所說,我悉受行皆當具足?

佛大笑,口中五色光出,悉照十方。

       彌勒菩薩起前長跪,叉手白佛言:「佛不妄笑。 何因緣五色光出悉照十方耶?


佛告彌勒菩薩:「聽我說之。 太子和休,及五百長者子,前世供養百億佛,皆行菩薩道。 乃前世提和竭羅佛時,是五百人,皆我弟子所教,後世悉當得共會,供養六億佛。 卻後一劫,劫名為摩訶波羅蜜,共會一劫中,五百人前後皆同一字,名為若那頸頭陀那。 後作佛時,其國土當如阿彌陀佛國,國中菩薩,往來飛行者、變化者,皆如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 人聞是經,皆當生阿彌陀佛國作菩薩,如文殊師利菩薩、三摩提缽菩薩,後世作佛者,當如阿彌陀佛。

說經已,太子和休,及五百長者子,諸菩薩比丘僧、比丘、優婆塞、優婆夷,諸天梵、人民、鬼神、龍,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抄完此經只需要花一個多小時, 皆當生阿彌陀佛國作菩薩 後世作佛者,當如阿彌陀佛,大家一定要抄呀,自己要抄,還要讓別人聽聞和抄經,你傳播給一個人抄就等於成就一佛呀!